“且喜賦斂畢,幸聞閭井安。豈伊循良化,賴此豐登年。案牘既簡少,池館亦清閑。秋雨檐果落,夕鐘林鳥還。南亭日瀟灑,偃臥恣疏頑。”
這是白居易擔任忠州刺史,為民減負巧遇大豐收,一時開心所作的詩,他深感黎民百姓生存不易,不僅自降“薪水”,還掏腰包接濟窮人。
“白居易教百姓做餅”場景。華龍網 董靜 攝
明崇禎三年(1630年),忠州知州馬易從為了紀念白居易,專門建了白公祠。
如今,白公祠已升級改造為白公祠文博景區,與相鄰的忠州博物館一道,“代言”忠縣厚重的人文歷史。
白公祠由龍昌寺荷池、詩廊、詠白詩林、醉吟閣、白園、白居易塑像、洗墨池、樂天堂、四賢亭、木蓮園等組成,占地面積110畝。
白公祠文博景區。通訊員 余鴻 攝
忠縣文旅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華龍網記者,白公祠見證了白居易為官忠州期間的清廉與勤奮,他在一次種樹時悟到了為政之要:“將欲茂枝葉,必先救根株。云何救根株?勸農均賦租。”
唐代中期,朝廷對忠州這一類小郡,實行“自收自支”,官府收取的賦稅越多,官吏的個人收入也就越豐厚。但白居易寧愿降低個人收入也要減免賦租,一句“八十秦翁老不歸,南賓太守乞寒衣”,充滿了他對貧困百姓的同情憐憫。
白居易雕像。華龍網 董靜 攝
華龍網記者在白公祠“與民同樂”實景展廳看到,這里記載著一道跟白居易有關的非遺美食——香山蜜餅。有一次,白居易路過一家麻餅店,發現店主唉聲嘆氣,了解后得知餅店因麻餅味道不好,生意極差,店主一家生活十分困難。白居易深感同情,便結合北方制餅工藝,用蜂蜜、香油、麥面創造了一種香甜味美的蜜餅并教授店家技藝。沒想到蜜餅大受歡迎,在店家擺脫了貧困的同時,忠州州民也大飽口福。
人們為了紀念白居易,便以他的雅號“香山居士”命名此餅,是為“香山蜜餅”。此后香山蜜餅廣為流傳,到了宋朝與全國最出名的東坡肉和元修菜齊名,且全國唯忠州獨產。
白公祠內的“闕”。 華龍網 董靜 攝
在詩人的“主業”方面,白居易共在忠縣留下了百余首詩詞作品,其中包括深入研究當地文化創作的《竹枝詞四首》。
為了不斷充實白公祠,忠縣投入上千萬元加以修繕,除了梳理白居易與忠縣的故事線,還將當地發掘的漢闕等文物搬遷進來,進一步提升了景區的文化價值。
白公祠文博景區,已經升級為三峽黃金旅游帶重要歷史人文景點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。